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分,也有深浅之别
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分,也有深浅之别
文/周国平
一
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:“美德即智慧。”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,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,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。说到底,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。当然,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,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。
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分,也有深浅之别
二
假、恶、丑从何而来?人为何会虚伪、凶恶、丑陋?我只找到一个答案:因为贪欲。人为何会有贪欲?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:因为“无明”。通俗地说,就是没有智慧,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。所以,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,而非意识形态。把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,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,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。
三
在评价人时,才能与人品是最常用的两个标准。两者当然是可以分开的,但是在最深的层次上,它们是否相通的?譬如说,可不可以说,大才也是德,大德也是才,天才和圣徒是同一种神性的显现?又譬如说,无才之德是否必定伪善,因而亦即无德,无德之才是否必定浅薄,因而亦即非才?当然,这种说法已经蕴涵了对才与德的重新解释,我倾向于把两者看作慧的不同表现形式。
四
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别,也有宽窄深浅之别。好坏是质,宽窄深浅未必只是量。古人称卑劣者为“小人”、“斗筲之徒”是很有道理的,多少恶行都是出于浅薄的天性和狭小的器量。
五
知识是工具,无所谓善恶。知识可以为善,也可以为恶。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。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,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。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,而是单凭修养造就,便至少是盲目的,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。
六
无论何处,只要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正人君子出现,那里的人们就要遭罪了,因为他必定要用他的完美来折磨和审判你了。这班善人,也许你真的说不出他有什么明显的缺点,尽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,你也说不出他有什么像样的优点。
相反,一个真实的人,一种独特的个性,必有突出的优点和缺点,袒露在人们面前,并不加道德的伪饰,而这也正是他的道德。
《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分,也有深浅之别》于2016-11-15由资源狗整理发布,目前已有个网友喜欢本文,如果您对《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分,也有深浅之别》感兴趣,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。
推荐阅读
- 从现在开始,这几个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[02-04]
- 生活,永远不会亏待用心经营它的人[06-27]
- 你会败给谁?[06-26]
- 人生有三种选择:放下,忘记和珍惜[06-24]
- 做到这三点,你就成熟了[06-14]
- 笨,是一种高级的情商[06-11]
- 只有放下,才能重新开始[06-04]
- 做一个不轻易垮塌的成年人[05-28]
- 有一种能力,叫遇事不纠结[05-17]
- 抱怨根本的原因出在错误的比较上[05-13]
- 多少渐行渐远的人,都曾交换过灵魂[05-10]
- 每天都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[05-07]
励志一生分类标签
一周热门
小编推荐
最新收录